新格元的诞生,来源于方南的事业转移。供职某公司时,方南苦恼于部门职责划分严格,决策流程冗长,许多有前景的发展方向不了了之,这对于技术创新是巨大桎梏。方南把目光投向了国内,她发现,国内在生物科技领域前景广阔。回国工作一年后,方南和合伙人决定脱离公司体制束缚,出来单干。“喜欢尝试新东西”的方南,开始接触科研和管理之外的新鲜事物。
马晶喜欢以棋喻人生。她的儿子从小喜欢下棋,八岁就已达到业余五段的水平,一度是媒体记者的眼中的神童。儿子身上具有“勇于接受挑战”和“不服输”的特质,像极了妈妈,教练评价他“屡败屡战”,下棋时有人赢了他,他就一直找人家下,直到胜利。“我常告诉他,人生不是只下一盘棋,在这个过程中不要被一两个困难打败,不能被自己打败。”马晶说。
回国创业后,一对儿女在德国上学,平时大多通过手机屏幕看看妈妈。“我觉得生命的不同过程各有重点,他们小时候最需要妈妈陪伴,所以我当时休了整整三年产假,如今大了就好多了。”话虽如此,在孩子今年生日时,方南还是细心地准备了礼物,抽身飞回德国与家人小聚。那一刻,她觉得自己是天下最幸福的母亲。
博士毕业时生下儿子,随后曾和爱人两地分居,独自一人带着儿子在日本攻读博士后,让马晶欣慰和骄傲的是,自己无论在哪里求学工作都没把孩子撇下来。“小时候的他很让人头痛,总给老师找麻烦。”马晶笑着说。但就是这个“调皮到掉进洗衣机”的熊孩子,长大后对于妈妈的每一项事业都无条件支持,即使是在新型研发机构备案验收的现场,也全程陪着她。“他是我最大的支持者,我们俩谁有困难都会互相鼓励,我没把他当孩子,更多的是朋友。”
面向已经到来的“泛在物联网”时代,张珍凤坚持做变革者,而非守成者。近两年,充分应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易司拓积极谋划转型,提出从“垄断行业供应商”到“全社会综合能源供应商”的角色转变。在雨花台高新区的专业园区楚翘城,所有商户的用电状态监测服务,即由易司拓来完成。
封闭的培养室中,几位工作人员密切关注仪器动态,讨论热烈。研究室内,放大400倍的肾组织细胞图像被清晰呈现出来……近日,“2019南京创新周媒体行”走进南欣医药技术研究院时,实验室一片忙碌。十余块牌匾挂满整面墙,上面写着已孵化出来多家企业,会议室旁的海报上,是一款高科技除菌面料运动衣,应用的正是实验室里走出来的功能材料技术。这家位于栖霞区江苏生命科技园的研究院,在从事生物医药健康研究的同时,专注企业孵化和成果转化,成为践行南京市委市政府“两落地一融合”工程的典型案例。研究院的负责人,正是马晶。
母亲节,走近南京3位女性科技创业者
马晶一直走学术道路,研究兴趣主要集中在功能材料的理论研究。她本硕阶段求学于南理工,读博时来到南大,还前往日本进行博士后研究,回国后,她回到母校南大顺理成章地做了教授,担任博士生导师。她先后主持了五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一项国家科技部 973 课题,先后获得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科研和教学,她的职业生涯看起来已经定盘,稳定而无忧。
如今,这家研究院已经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其精心打造的技术平台,通过计算机模拟细胞间的反应过程,发现药物对细胞的影响规律,打破了传统实验室依赖人工操作和实体仪器的格局,提高了实验效率,时间压缩了50倍。“得益于该平台,我们的研究手段和领域也拓宽了,最近就新发现两种材料对肿瘤疾病的抑制作用”。5月5日的南京市新型研发机构建设现场推进会上,南欣医药从70多家申报机构中脱颖而出,成为今年首批备案的23家新型研发机构之一,获得授牌。研究院孵化的9家科创型企业,以生物医药健康为主,其中由南大学生创业团队打造的多功能科技运动衣,利用银离子的抗菌功能,达到杀菌、吸湿、排汗、除味的效果,目前已投入市场,销量较好。
转折出现在2017年。南京市刚刚启动“两落地一融合”工程,南京大学、汉欣医药和江苏生命科技园“盯”上了马晶和她的研究课题,他们希望成立一个研究院,由马晶担任负责人,后者并没有很快答应下来。“考虑了挺久,也做了调研,还请从事产学研的朋友给了建议,最后觉得这对于学科发展和回馈社会是件好事。”马晶说,“我也喜欢接受挑战。”
2011年,张珍凤创立南京易司拓电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主要从事电力领域应用软件和自动化设备的设计、研发、制造、信息系统集成与技术服务。凭借创新产品和极致的客户服务,易司拓开始在业内崭露头角,公司先后承担了国网和南网总部、33个省级电网电压监测业务,“公司的成果应用,三年就可以节省一个三峡水电站的发电量”。公司还主导或参与了30多项省级及以上标准的制(修)订,其研发的电能质量监测分析平台获得多省科技进步奖,达到行业领先。去年,亚洲电能质量产业联盟与中国电源学会电能质量专业委员会为公司颁发了最具创新精神奖。
易司拓是一家怎样的企业?这家成立于2011年的企业是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江苏省重点软件企业,团队虽然只有100多人,每年却创造近亿元营收。
“创新要快步走,只有不断迭代升级,才能生存下来。”在技术创新方面,张珍凤毫不吝啬,公司每年研发投入占比约为10%-15%。经过多年的钻研探索,易司拓形成了以高校、科研院所、行业用户组成的专家团队,组建了一支以专家、教授为核心,博士、硕士为主的研发队伍。公司成立了江苏省智能配电网能效优化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苏省软件企业技术中心、江苏省智能电网能源优化联合研发创新中心、南京市智能电网优化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四大研发中心,拥有专利40多件,软著20余项,多次获得省级优秀软件奖、省级创新成果奖和省部级科研支撑。前几年,作为雨花台高新区本土培育的高成长性企业,易司拓联合其他8家企业在软件谷云密城统一拿地建楼,完成新三板上市,启动IPO筹备工作,正式迎来全新的发展阶段。
“我是为爱情创业的,企业就是我的另一个孩子。”张珍凤说,抱着孩子下海创业,让她一度没有时间陪同儿子长大。儿子从小学就跟老师回家、初中住校,到了高中张珍凤才突然发现儿子成绩受到影响,所幸及时补救,加强和儿子交流,最终赢得儿子的理解,儿子拿到了美国名校的双学位。“女性创业会丢失一些东西,家庭的支持显得尤为重要。感谢我的家人们。”张珍凤说。
“不安分”的马晶点了头,开始人生的转型。一心搞基础研究的她,考虑起如何让手中的成果落地,如何让技术产业化。尤其是涉及初创型科技企业孵化,人才来自不同学科,需要和他们不断磨合,找到共同语言。为此,研究院每周开一次研讨会,让多学科专业充分交流,加快从基础研究到应用场景的转换,“不然还是两张皮,没法融合。”除此之外,研究院运行和企业孵化涉及到融资,金融和资本对于这个女学者而言同样是全新领域,除了聘请职业经理人,马晶自己也在不断学习和摸索。
中国(南京)软件谷云密城里,崭新的易司拓大厦耀眼夺目。建筑面积达4万平方米的大楼里,现代化的办公室、生产和研发区域宽敞明亮。
可就是这样一家不知名的小公司,在一个月的时间里就和投资方确定了几千万的融资意向,推出第一代新格元SCOPE海量单细胞RNA测序产品,新产品效果更好,成本更低。公司还和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上海肺科医院、江苏省肿瘤医院、安徽医科大学等单位建立合作,手握第六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江苏赛区优秀企业、第七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优秀企业等奖项。这样的成绩,也离不开江北新区的大力支持。“园区提供的场地为我们的实验解决燃眉之急,也让应聘者对我们公司有了不错的第一印象。”
马晶:在辉煌时转身,换一种角色回馈社会
如此先进的技术,在国际上也属前沿。相关的第一篇学术论文于2015年发表,最早的商业化产品到了2017年才出现。而国内第一家研究该技术的公司,正是方南在江北新区创立的“新格元”。
张珍凤:带领百人团队,一年创造营收近亿元
创业起步,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为了见第一个投资人,她拿着花了三个星期写好的商业计划书,只身一人踏上北上的绿皮夜车。早上七点的北京南站厕所成了她的洗漱间。随后的一个月里,她密集地和几十个投资人碰面。“那段时间没怎么在床上睡过,几乎天天坐夜车。”新格元成立时急缺人手,怎奈公司名气小,发在招聘网站上的公告好长一段时间都石沉大海,总算等来一位来自台湾的应聘者,方南和合伙人如获至宝,向他极力描述公司的未来前景。“可以说很多人都是被我们‘坑蒙拐骗’来的。”方南笑着说。
对比她自己的人生,这句话既是言传,也是身教。
如今的方南既是研究者,又是创业者、企业家。事业闪光的背后,是与爱人和孩子两地分居。她有一儿一女,当时在德国,休完产假就马不停蹄地投入工作。当地幼儿园下午放学早,两个孩子是公司办公室的常客,德国人更倾向于全职妈妈,方南本人于是成了德国人口中的“乌鸦妈妈”。
方南:海归女博士进军“单细胞测序”
全球顶尖公司研发副总监瞄准前沿回国创业——
从“为爱情创业”到与世界500强同台竞争
南京大学女教授“下海”创设新型研发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