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团在账面上的实力依然“强大”,在资本市场成为市值千亿级别的独角兽公司、主营外卖市场的占有率超过60%、各类新兴业务领域大规模接入......但风光的A面之下,美团连年巨额亏损的B面正随着资本寒冬而不断暴露出来。为何对于美团来说盈利就那么困难?为什么它的亏损一年比一年更大?为什么美团原本预期在2018年实现盈利的愿望最终没有实现?多重困境之下,美团“脆弱”的一面表现地淋漓尽致。
今年三月份,美团公布了它上市之后的第一份正式财报,财报显示美团在去年的总营收已经达到了652亿元人民币的规模,相比于前年几乎翻了一番。不过,比营收更“扎眼”的是它同时公布的亏损数据:2018财年美团全年亏损达到1155.93亿元,虽然这里面包含了1046亿元的可转换可赎回优先股之公允价值变动,但其全年经营亏损也达到了110亿元的规模,净亏损85.17亿元。
需要指出的是,美团在近四年都处于持续巨额亏损的状态,且亏损额逐年增加,2015、2016、2017、2018年四个年头里美团的持续亏损总额已经将近230亿元人民币——这几乎与一家盈利良好的世界五百强公司的全年总盈利数字相当。从这个亏损数据上看,美团利润增长的速度远远没有赶上其营收增长的速度,快速扩张之下其盈利能力不但不能持续兑现,反而是亏损逐年剧增。
在新零售飞速狂奔、本地生活领域成为各大巨头竞争主战场的移动互联网下半场,美团这样的表现让人不得不去怀疑它在未来是否有足够的竞争力来继续“引领”市场。不过市场是“无情”的,激烈的竞争态势正一刻不停地将美团的巨额亏损状况无限放大:主营外卖业务领域,阿里巴巴旗下的饿了么正在掀起对美团的疯狂狙击,各项数据来看饿了么离彻底打败美团外卖也只剩时间问题,除此之外阿里巴巴旗下各新零售环节的蓬勃发展也在对美团的外卖业务展开多维度的“降维打击”;在包括共享单车、打车出行、生鲜电商等在内的新兴业务领域,美团同样面临着各方已日趋庞大的巨头们的竞争,不仅如此,美团自身发展中面临的各种困境也在不断显现出来。
长期亏损下的美团面临全线危机
基于2018年财报数据我们可以看出来,除了美团传统的三大主营业务领域美团外卖、到店和酒旅业务带来的亏损之外,其全年亏损中有近一半的数字源于它在各类新兴业务领域的扩张,其中以业界普遍不看好的对于摩拜单车的收购为甚。
美团对摩拜的收购源于2018年4月,当时美团以35%美团股权、65%现金合计总价27亿美元的成本全资收购了摩拜。作为大美团体系的重要一环,美团寄希望于摩拜能够为美团APP带来巨大的本地出行流量和交易支持,这是美团同时涉足打车领域的核心原因,也是它后来决定放弃“摩拜”的品牌资产,而将其改名为“美团单车”的重要考虑。美团的目的很明确,希望将美团的本地生活业务版图进行全方位的扩张,所有流量以一个“大美团”APP的出口对外展现,最终实现美团完整生态链的构建和其自身影响力的提升。
可惜一年之后的今天,美团收购摩拜的举动越来越被业界认为是一次失败的并购行为。一方面,共享经济的快速降温已经在短短一年的时间里让摩拜单车从资本的宠儿沦落到行业的“弃子”,这点从OFO单车此后的发展就能看的出来,覆巢之下焉有完卵,更何况摩拜单车本身正陷入全面的经营困境,盈利遥遥无期。大幅业绩下滑和不断增加的折旧成本正在不断蚕食着摩拜单车,令其迟迟无法重新振作。同时在美团寄予厚望的用户引流上,摩拜目前的表现也不乐观,它陷入迟滞的增长态势并不能为美团提供到让它满意的拉新效果,至于通过摩拜来提升美团的用户粘性就更别提了,因为摩拜自己还在面临着艰难的用户粘性考验。
另一方面,摩拜持续的亏损式运营模式也在拖着美团的后腿。美团去年85亿的净亏损中,摩拜占据半壁江山,而它的收入却只有十几亿元人民币的规模。摩拜的困境显然已经影响到了它自身的正常发展,除了在国内共享单车市场继续艰难前行,其原本计划的在国际市场的扩张也正陷入停滞,最近一段时间摩拜被盛传已经“裁掉了国外所有的市场运营据点,准备全面聚焦国内市场”。显然,共享单车的模式经过这些年市场的“百家争鸣”阶段已经逐渐回归理性,资本市场也再无大量热钱流入这一领域,究其原因,还是在于共享单车的商业模式正在面临严重的挑战:通过以押金为主的巨额资金沉淀来实现互联网金融盈利的方式已经被证明风险巨大,而共享单车为了扩张市场而形成的低价租车营收并不能帮助平台覆盖巨额的设备、运营、维护成本。这就让以摩拜单车为代表的共享单车平台陷入烧钱补贴抢占用户的恶性循环,期望在实现市场独大后再来解决盈利困境。但一旦资本率先对其失去信心,共享单车行业的未来发展也就被釜底抽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