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用户信息的频繁泄露,表明企业在法律意识上和内部管理上存在严重问题,应该承担不可推卸的责任。但是目前,由于我国关于网络权益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和相关管理机制尚不完善,也影响了网民权益保护措施的出台。
往期回顾 诈骗电话屡禁不止 平台推诿第三方,
“第一次接到电话的时候其实自己都相信了,因为对方连寄件地址都说得非常详细,只是最后提到需要微信、支付宝或者提供银行卡退款这一环节时,自己多了个心眼儿,感觉更像是骗子。”张女士告诉记者,接到同样诈骗“套路”的消费者并不在少数。
周 报
平台推诿第三方,
近日,不少网友向记者透露,自己在小红书APP平台购物后个人信息泄露,屡遭电话诈骗。在电商平台实名注册的大背景下,“用户隐私泄漏”这一大顽疾该如何破除,成为不少电商亟待解决的难题。
诈骗电话屡禁不止
“接到第二个电话后我就找了‘小红书’的客服,因为我的个人信息是从这个平台泄漏的,感觉应该找他们去维权。但是‘小红书’客服给的答复是我所购买的物品属于第三方商家,应该找第三方来维权。”张女士说。
因此,不少业内专家建议:尽早出台网络黑名单记录,并共享网络信用体系。“让在网上从事非法活动的失信者一处失信处处受限。只有将那些损害网民权益的人曝光处罚,才能真正保护网民权益。”中国互联网协会反垃圾信息工作信息委员会主任委员黄澄清说。
个人信息泄漏,
在广东南方福瑞德律师事务所律师高睿明看来,电商平台作为用户信息的收集者,理应对用户信息负有更高的义务。而小红书作为知名的社区电商平台,理应从技术层面和制度层面对用户信息给予更多的保护。
消费者维权难
无论用户信息泄露的源头是否为小红书平台,抑或是如小红书所说发生在第三方商店、快递等环节,但小红书作为“社区+电商”平台,频繁出现因用户信息泄露而导致的电信诈骗事件而无有效应对措施,这意味着平台在用户信息的监管方面存在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