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有需求,护士也有开展服务的意愿,然而,一些以第三方网络公司为主体开发的网约护士平台,自2015年诞生以来,一直不温不火,这又是为什么呢?
半个小时后护理完成,交代完注意事项后,李护士收拾好医疗垃圾准备离开,而为期3个月、至少3次的护士上门的服务费是399元,包含所使用的一些材料费。
“网约护士”上门,难在哪儿?
今天的新闻观察,我们邀请了本台新闻观察员郎立斐。
中国消费者协会专家委员会专家 邱宝昌:另一方面可能也不排除个别的这种护理人员,因为到家里对你的一些信息的很多了解,泄露一些个人信息,个人隐私这块,可能有的还有财产安全。
服务安全与否,成为大家使用“网约护士”平台的一大担忧。而这样的担心不无道理,一些网约护士平台既没有和医院合作,也没有医疗执业许可,仅仅是和护士单独签约,并没有做到身份认证和实体审查,或者接单之后由他人顶替提供服务,这样既不能保障服务质量,又容易产生医疗纠纷,甚至安全隐患。
民众:对护士的专业性,包括它这个机构 是不是一个比较合法的机构,这些会有担忧,包括服务的质量应该都会有担忧的。
国家卫健委远程医疗管理培训中心办公室主任 卢清君:在试点的过程中呢,就允许我们去探索去发现更多的应用,同时也发现更多的问题,那么可能在试点结束以后呢,我们才能去总结凝练相关的一些问题和经验,去为下一步更好地形成一个正式的管理办法,在全国推广去奠定基础
北京世纪坛医院护理部主任 刘俐会:我们国家,现在护士全国都是缺编状态,别说这个居家了,我觉得很多其实在医院的病人,包括门诊的病人,其实对于我觉得护理的需求,也没有完全满足,我觉得(网约护士)需求肯定是有刚性需求。
担忧二:责任如何界定
网约护士 李艳:(你一般就是一天能服务几家这样子的)能服务个四五家,五六家那样。(大概一个月有多少钱?)一个月下来有一万多块钱。(这个收入对你来说,你觉得满意吗?)比较满意。
李艳是一家网约护士平台的专职护士,这天她受约来到74岁的李大爷家,为李大爷做全身的健康体检。
担忧一:服务安全与否
随着共享经济的风靡,“网约护士”去年开始悄然兴起。为了探索规范的运作方案,前不久,国家卫健委确定北上广等6省市,作为“互联网+护理服务”试点地区。那么网约护士能提供哪些医疗服务?价格是怎么定的?消费者对此买不买账?试点方案是否能够打消人们的疑虑呢?
市场需求很大,失能或者半失能老人就有4000万人,行动不便的更多,很多人希望能够在家里享受医疗护理,这个市场非常庞大。关键的问题是,目前的质疑很多。首先是安全性。公立医院的护士不会加入,社区医院没有积极性,民营医院的护士信赖度低,很多是新手。这次卫健委的5年要求,有些平台半数护士被挡道门外。其次是价格,目前价格偏高,一般打针、普通护理都在100到200元。
网约护士 李艳:咱做血压检查的时候不说话。
安全问题可能比价格更重要,谁来保证网约护士的安全运行?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 刘俊海:网约市场领域最严重的问题,就是大家的证据意识不严谨,证据的理念不清晰,有的是护士开完药,马上把药方给扔了,或者把有的包装给扔了,病人也是,也不把它当回事,当垃圾就处置掉了,那么当后来要问,这个护士当时给的是什么药,都打剂量药的时候,谁也说不清。
对此,法律专家表示,对于在护理过程中出现的医疗责任归属问题,平台、护士本人、医疗机构以及患者应该谁有过错谁承担责任,这是法律的基本准则。而为了更好地解决纠纷,预先的法律风险的识别和预防必不可少。
“网约护士”悄然兴起
方案中对提供网约护士服务的主体规定更加严格,必须是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并已具备家庭病床巡诊等服务方式的实体医疗机构,同时对护士的资质要求也更加严格。各地政府也在积极调研出台具体的指导措施,日前,宁波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和宁波云医院签约,成为浙江省内首家推行互联网+护理服务的实体医院,3月4日,广东首家网约护士上线,暨南大学附属暨华医院成为广东省第一家试点医院
网约护士,看上去很美,但是我们看到,尽管国家卫健委已经推出试点,但是依然有不少质疑,这件事能不能走的越来越顺利,还是可能向共享单车一样,最终会成为鸡肋?
【新闻观察:“网约护士”能否越走越顺?】
网约护士 李艳:慢阻肺最近有看过吗?
而对于可能出现安全隐患带来的责任归属问题,不仅消费者有担忧,护士本人也有担忧。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截至2017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为2.4亿人,患有慢性病的老年人有1.5亿人,失能半失能的老年人有4000万人左右。失能、高龄、空巢老人的增多,使得很多带病生存的老年人对上门护理服务的需求激增,而与此矛盾的是,我国专业护理人员短缺,目前我国注册护士仅有380万左右,每千人拥有护士数量是2.7人,这一比例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远远不足。